骤雨初收,山村朦胧。从杨岐山脉流淌而下的雨水,汇聚在清澈见底的桥头河,一路奔腾着注入萍水河。古老筒车吱吱呀呀地转动着,唱响山村新变的歌谣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从鱼虾绝迹,到水清鱼跃、两岸飘香,凝聚着‘群众贴心人’的心血。”48岁的桥头村党支部书记何慕峰竖起大拇指,“开会动员出点子,筹集资金抓落实,资源利用兴产业,件件办在心坎上。”
位于江西上栗县城南部的桥头村是东源乡最典型的农耕山村,750余户村民依河而居。此前,生产生活的率性而为让清澈甘甜的河水浑浊不堪。村里的清河队虽定期打捞,但次次水质抽检不达标。
“问题在河里,根子在岸上,当时寻思着必须齐心治理。”何慕峰说,为了破局,村党支部决定在桥头屋场召开“屋场贴心会”,邀请县里的“群众贴心人”何小成、乡里的驻村工作组、屋场的户代表,一起议一议。
“过去水清鱼肥,吃水河中挑,衣服河里洗。现在到河边走都要捏着鼻子,别说下游受不了,就连我们自己都嫌弃。”在“屋场贴心会上”,73岁的老党员何烈志率先“开炮”。
“河水、何姓、荷花、和谐,四‘he’是桥头的魂。”31岁的党员何义华,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地方。“没有清澈河水,何姓就不会在这扎根,也就没有十里荷香,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要重兴四‘he’,就必须治水!”
“治河先治污,源头就是生活污水。”担任过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“群众贴心人”何小成在“屋场贴心会”上算起细账。“屋场共75户297人,每天排放量有7个立方米。要做到不乱排,就要想办法把污水收集、处理。”
“说得容易,怎么收集?怎么处理?”面对追问,何小成胸有成竹。“污水首先经过各户三格化粪池沉淀,再通过管道收集到隔油池,用3至9立方米的三格池二次净化,这个点要方便小型吸污车通行抽用,大家可用滴灌系统把处理过的水浇灌果园或油茶林,也可用吸污车运到田里施肥,还可以自取浇灌菜园。”
“屋场的主管道800多米,支管也有1000多米,材料和人工费,哪个吃得消哟?”面对顾虑,何小成哈哈一笑,“全村主管道大约6000米,支管2200米,费用概算600万。资金到市县争取60%,乡里、村里争取配套20%,大家集资投劳解决剩下的20%。”
“当面讲政策、出主意,问题迎刃而解。”东源乡党委委员刘晨洁介绍说,“不到4个月,村里污水收集管网全面竣工。经取样检测,污水处理COD指标全面达标。污水不直排,确保了一泓清水入萍城,桥头也成为了全省农村污水治理的‘样板’。”
桥头治污是上栗县纵深推进“贴心服务村组通”工作机制的众多成果之一。作为“万名干部下基层,争当群众贴心人”活动的发源地,上栗县连续15年持续深化拓展“群众贴心人”活动,引导1万余名“群众贴心人”下沉村组报到亮身份,扎根网格解民忧,党群携手画好转型发展的“同心圆”。
针对党员干部90%以上都是本地人的实际,上栗县组建由县乡村三级干部、农村党员构成的乡土式“群众贴心人”队伍,全面推行党建、综治、服务等“多网融合”机制,在乡镇、村、组、屋场,组建四级“贴心服务网”。
在此基础上,上栗县结合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、项目建设等主题,组织“群众贴心人”在屋场村落、田间地头召开“屋场贴心会”,形成工作下沉到网格、政策宣讲到网格、感情联系到网格、信息连接到网格、贴心服务到网格、难题解决到网格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。
去年秋冬季,长达半年的严重旱情让杨岐乡南源村群众用水困难。“群众贴心人”梁环带头跑项争资、协调矛盾、对接部门、设计方案,用日出水量达150吨的机井,让村民告别了“望天水”,喝上了“幸福泉”。
“织密‘贴心服务网’,派驻了‘不会走’的工作队。开好‘屋场贴心会’,建立了‘不散场’的议事厅。”上栗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易军介绍说,“去年10月以来,全县累计142支“群众贴心人”小分队沉在网格,召开“屋场贴心会”940余场次,收集意见建议1120余条,解决问题960余个。”
致力于打造“不离线”的办事处,上栗县还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,依托“赣服通”“赣政通”两大平台,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、“群众贴心人”活动数字智慧服务平台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等资源整合,全面提高便民服务和社会治理效率。
“智慧平台收集群众诉求2200多条,已办结销号1400多条,正在流转办理800多条。”易军表示,“群众需求‘一键上报’、贴心承办‘一键对接’,进一步叫响了村组吹哨、服务报到、问题销号,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。”(黎志文、黄琪)
关键词:
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:435 226 40@qq.com
Copyright (C) 1999-2022 baidu.baiduer.com.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:435 226 4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