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上午,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。摄影机、灯光、轨道、摇臂就位,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,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,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。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,身后印着四个字“胆子要大”。把一部“爆款”舞剧拍成电影,的确需要胆量。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,一个“李侠”与“小裁缝”的舞段,反复拍摄了多次。
【资料图】
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
这是舞剧纪实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拍摄的第一天,片场忙碌有序。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,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,曾执导电影《1921》的郑大圣担任总导演,朱洁静、王佳俊等上海歌舞团舞蹈家领衔主演。上海歌舞团副团长、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说:“舞蹈是遗憾的艺术,而这次,终于可以把‘最好的一遍’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。但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,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,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。”
上海歌舞团排练厅变身片场
舞剧纪实电影基于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改编。原版舞剧自2019年4月首演以来,历经四年多的驻演、巡演,热度始终不减,先后荣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及文华大奖,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。舞剧纪实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将于今年完成拍摄,计划明年上映与观众见面。
从舞剧到电影,拓展“电波”ip影响力
7月1日晚,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迎来500场纪念演出。过去1654天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走过42座城市、61个剧院,迎接了61万观众。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希望,能有更多“电波迷”和暂时还未看过舞剧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上海红色文化,从而回到剧场感受现场演艺的魅力,探索剧场和影院“双向互哺”的新模式。
“驻演和巡演超过500场,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成为代表上海出品的‘现象级’作品,这是全体‘电波人’努力拼搏的成果。舞剧电影是新时代舞蹈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,将舞蹈艺术与电影镜头的魅力相结合,守正创新,积极拓展‘电波’舞剧ip丰富的可能性,传播上海红色文化,谱写时代华章。”王延说。
为了更好地在电影银幕上呈现原版舞剧的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,上海歌舞团与尚世影业进行了大量前期研讨和准备。原舞剧总编导韩真、周莉亚对电影制作提供了宝贵建议,电影主创也多次到现场观摩舞剧演出,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。
片场,上海歌舞团排练厅墙上写着“时间只记住精品”,导演和演员们沟通拍摄细节
舞剧纪实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拍摄将使用moco机器人和伸缩炮360动作调度,实现超时空的运动表演拍摄,呈现舞蹈的动人魅力和情节的惊心动魄。
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,重新出发
从舞台表演到电影摄制,对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跨界挑战。舞剧电影的拍摄,要求演员们不仅要精湛地完成技术动作,还要将“舞台技巧”与“影视镜头”相结合,通过更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交织来传递情感,展现给银幕前的观众。
正式开机前,主要演员们已经在表演工作坊进行了专业练习。正式拍摄第一天,演员们早早地来到现场,提前用心练习,反复在监视器前与导演沟通表演的细节。朱洁静说:“用电影的方式把一部好的舞台作品留存,让我们很兴奋。当我们这些演员真的老得跳不动的时候,还可以在银幕前看到自己年轻的样子。”
为期三周的专业表演训练对朱洁静来说,如同一次充电。从微表情开始,她学习如何在镜头面前展现人物情绪。“导演希望我们能忘掉舞剧中习以为常的痕迹,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,从零开始去跟角色谈恋爱。我把在表演课上学到的东西再反哺到舞剧上,我对‘兰芬’这个人物又有了更细微的捕捉和更深入的理解。舞剧和电影,是相辅相成的。”
等待拍摄的间隙,演员们在休息
舞剧电影主演、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说:“经过数百场的舞台演出后,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角色,每演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,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。电影的拍摄,是从另一个不同的方式激励我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创造角色,更好地呈现李白烈士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。”
栏目主编:施晨露
文字编辑:施晨露
本文作者:吴桐
关键词:
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:435 226 40@qq.com
Copyright (C) 1999-2022 baidu.baiduer.com.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:435 226 40@qq.com